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故都的秋 学案(9)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故都的秋 学案(9)第3页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曾化名赵廉,浙江富阳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1952年被追为烈士。

代表作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故都的秋》等。

二、背景展示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他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三、文学知识

创造社

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著名的新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7月,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成仿吾、田汉等,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十余种刊物,并编辑出版了《创造丛书》等。创造社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讲究文学的"全"和"美"。强调"直觉""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主张表现作家的"内心要求"。他们同时又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不惜加以猛烈的炮火。创作上的流派特色十分明显,他们的作品大都侧重表现自我,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的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

1.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2.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感受到的是壮丽。杜甫登高,远望"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景象,感受到的是悲凉。柳永在"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的秋雨里,感受到的是凄苦。由此可见,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郁达夫对于秋又寄予了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一起来评赏、探究一下郁达夫的一篇散文--《故都的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