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就非凡。
专题三 三大经济运行模式比较
模式
内容 西方模式
(英国) 斯大林模式 中国模式 生产资料
所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 工业化
道路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按比例协调发展 农业
制度 资本主义大农场 集体化农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
体制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治
制度 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 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016·课标全国Ⅲ,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材料二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