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境导入
我们先来做一道竞猜题:猜猜他是谁。我对他有四个描述:
1、 他是广东新会人
2、 他是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中成就与贡献巨大的人
3、 他是近代维新派的领袖和学者
4、 他著作颇丰,著有148卷,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他是谁呢?--梁启超
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他的政绩呢?
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二、设疑自探
通过预习,根据小说学习的重点,同学们最想了解什么问题?请提出来。师生整合成自探提纲:
1、 梁启超演讲时有什么特点?
2、 通过这次演讲你能看出梁任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3、 梁的形象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
三、解疑合探
请同学们针对我们梳理的问题,结合文本,先独立思考并做好简单的
记录,做好小组讨论的准备。
1、梁启超演讲时有什么特点?梁任公演讲特点: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声音: 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睿智)
内容: 丰富有趣(博闻强识、学识丰富)
表情: 成为表演 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2、通过这次演讲你能看出梁任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⑴ 外貌:
① 身材──短小精悍
② 眼神──光明四射
③ 步履──稳健
④ 气质──潇洒
⑵ 演讲时的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 手舞足蹈(自负而谦逊、博闻强记、自由洒脱)
总之,梁任公是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3、梁的形象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
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举例:课文原句)
四、质疑再探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到这里我们都已解决了,大家在探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新的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现在提出来。
问题预设:
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①直接表达
A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B 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C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②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A 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B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C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对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③完全含蓄的表达
A 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B 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C 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五、运用拓展
. 梁任公的肖像描写与凤姐出场的肖像描写异曲同工,展示凤姐肖像,明确其身材-相貌-气质的写法,任选班上某位同学或老师进行肖像描写,50字以内。
六、学科班长总结
补充修改 补充修改 补充修改
课后反思:由于内容多,对时间的把握不好,课堂前半部分留给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时间太多了,以至于没有完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对《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内容的补充要留到下节课才能完成。但课堂过程中以讨论和结果发布会的形式非常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节课学生的参与度很高,绝大部分的同学都能积极思考,并敢于回答问题。但是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有些答案很好,也是我没有思考到的。但是除了简单的表扬鼓励外,我不善于把学生的思考结果与自己的板书设计结合起来,授课过程中比较拘泥于教案,显得不够灵活。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优点是教态自然、大方,声音清晰洪亮,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足在于时间掌握不好,拘泥于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