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总复习历史学案练案一体化: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人民版必修2)
2011高考总复习历史学案练案一体化: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人民版必修2)第1页

必修2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时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与手工业经济

课程标准 考点要求 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的含义;古代水利与农业发展,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官营手工业;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的主要成就;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一、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和影响

1. 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

(1)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逐渐普及。

(2)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3)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4)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5)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 特点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活学巧记

农业迅速发展:一个铁器时代(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器,铁农具开始出现于春秋时期,战国时期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标志着我国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两种技术:牛耕技术(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并推广用牛犁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兴修水利技术。

3. 影响

(1)有利影响: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小农经济的发展奠定了我国古代长期领先于世界的物质基础。

(2)不利影响: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不利于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它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的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二、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及各自在社会中的地位

1.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2. 在社会中的地位: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控制最好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