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体基础知识──"行"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作品《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关于"歌行",明代徐师曾《诗体明辨》曰:"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明朝胡震亨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词。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设计思路】该部分,用简单的语言让学生对文体有所了解。具体操作中可以让学生来回答,教师来补充。
三、创作背景
1.诗序及其作用
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
②概述琵琶女身世
③点明写作动机
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设计思路】主要是让学生理解诗序的作用,其中也有些知识点需掌握。此问题可以小组讨论,教师点播补充。
2.作者生平,尤重作者被贬的原因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6月3日,在河北拥兵自重的藩镇李师道、王承宗派遣刺客刺杀主张用武力平息叛乱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首先上书,请求朝廷缉捕凶犯,以雪国耻。没想到却遭到了一些朝臣的嫉恨。白居易当时是太子左赞善大夫,已经离开了谏官的位置。那些人说他不该越职言事,并诬称白居易写过"新井"和"赏花"的诗(其实是子虚乌有),不顾忌他母亲是因看花坠井而死的,大逆不道。其中真实的原因是,白居易在此前任左拾遗、翰林学士期间,屡向皇帝上书言事,剖析朝政,还写了大量讽刺社会政治的诗歌,像《卖炭翁》等,得罪了很多权贵。这一次政治打击在白居易的一生中是最为沉重的。从此,他虽然也不失关心国计民生的赤子之心,但干预政治的热情却大大减退。只有了解这一政治背景,才能理解这首诗中诗人所表现出的压抑和苦闷。
被贬九江的第二年,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到江边送客,离别在即,惆怅萦怀。忽然,从水面漂来的琵琶声,凝住了时空,吸引了主客,由此演绎出一段琵琶女的故事,更因之产生了一首脍炙古今的诗篇。
【第三部分设计思路】:诗歌是心声的外化,而不是无事生非,无中生有。《礼记·乐记》中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读古代诗歌,要有"背景意识":诗人不能脱离他的时代,诗篇不能脱离诗人的情感。所以有必要,提示学生诗歌的创作背景。此题从两个角度把握,一是诗序,作为该文本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是作者生平,做到知人论世。二者互为补充,利于学生充分把握文本。
【设计思路】学生课前预习后,对作者的生平会有大体了解,所以此部分可以让学生简答,教师做适当的补充。
四、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结合注释理解字义,读对语气。
2.段落划分,分条理析
①从音乐的角度,划分为三部分。从音乐的角度,则要分析琵琶女一共弹奏了几次乐曲,据此划分段落,概括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