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0年雨果创作的另一剧本《爱尔那尼》的成功上演,敲响了古典主义的丧钟,标志着雨果成了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和浪漫主义文学在法国的胜利。
1830年爆发了七月革命,路易·菲力浦上台,建立了金融家王朝的政权"七月王朝",雨果一度表现出政治上的现实妥协以及在君主立宪制与共和政体之间的摇摆。1831年,他完成了浪漫主义文学中著名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1848年的欧洲革命终于惊醒了雨果,从此他坚定了共和主义的立场。
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反革命政变,宣布恢复帝制。他对此公开表示坚决反对,并参加了共和党人起义。遭到失败后,他被迫到国外度过了长达十九年的流亡生涯。1859年拿破仑三世发布赦免令,允许雨果回国,但遭到他的拒绝。他宣称:"自由什么时候回到法国,我就什么时候回去。"在文学上,他的创作开始向现实主义转变,有揭露和批判"因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的《悲惨世界》等重要作品问世。1870年拿破仑三世垮台,雨果凯旋般回到巴黎,受到巴黎人民的热烈欢迎。1872年他发表诗体日记《凶年集》,诗体日记以高昂悲壮的笔调赞颂了法国人民在巴黎公社和普法战争中的英勇斗争以及所体现的高贵品质。对于巴黎公社实行恐怖政策的谴责,也表现了雨果对它的矛盾态度。
1874年雨果创作了他最后的一部名作《九三年》,真实地描写了共和国军队残酷镇压旺岱地区反革命叛乱的故事。
二、《巴黎圣母院》内容精要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按照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创作的作品,体现了雨果作品浪漫主义的特点。小说情节惊险、怪诞,富有传奇色彩;语言色彩斑斓,富有感情。
1842年1月6日,巴黎人正在欢庆"愚人节"。在格雷弗广场上,吉卜赛美貌少女爱斯梅拉达的精彩表演引起人们的阵阵喝彩。但是,在密集的人群中,有一张中年人的阴沉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