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8课《咬文嚼字》合作探究式教学设计
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8课《咬文嚼字》合作探究式教学设计第3页

  原》创作的背景知识。(郭沫若本人及《屈原》是抗战文学的代表,《屈原》是郭沫若戏剧代表作,创作于1942年1月,当时在国统区演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朱光潜写《咬文嚼字》时,《屈原》剧正处于热演中)

  明确:(1)郭沫若的例子,在当时为读者熟悉和关心,放在开头会一下子抓住广大读者的心。

  (2)《史记》深广,号为"史家绝唱""无韵离骚",有人提出改动,自然引人关注,且所选李广射虎一节文字易懂,内容吸引人,照顾了读者的阅读水平。

  (3)韩愈"推敲"典故,略显深奥,但却是炼字的典例,国人皆知。

  (4)顺序上既是外在的时间上的递展,又符合内在的阅读规律。

  五、学以致用

说明:此问题意在引导学生科学地全面掌握"咬文嚼字"的方法,为运用打好基础,这一环节决定了知识能顺利转化为能力。

  明确:(1)辨明不同句式的感情分量和内容。

  (2)明白文字的增减带来的意味的变化。

  (3)品味不同的文学营造的不同意境。

  (4)准确使用文字的联想意义。

  (1)具备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培养起敏锐的语感。

  (3)要克服惰性,抗拒习惯。

  2.我们先跟着朱先生,来试"咬"一下,不妨就以韩愈的"推敲"为对象,我们想一下,能否在"推"与"敲"之外重新安排一个字,并说明理由。

  说明:设计这个问题,不仅做到炼字的训练,更在培养质疑精神,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信的品质。不必追求答案的完美,更看重学生的思维过程,此部分为课堂内容的生成部分。

3.我们不妨再大胆一点,"咬"上我们新认识的这位朱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