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作者"咬"了哪些人?各选择什么角度下口的?分别"咬"出了什么道理?这些道理的核心是什么?
说明:将"咬文嚼字"形象地简称为"咬",意在使课堂生动些,在余下的问题设计中,这一意图贯穿到底。这个问题旨在让学生列举文中使用的材料,辨别各材料切入的角度,服务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文章的中心观点。
3.前5段中心观点就已经被"咬"出来了,为什么朱先生还要"咬"下去?
说明:这个问题旨在理清文章的运思与布局。在明确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小结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明确:在前5段中作者对材料切入的角度本身就是咬文嚼字的方法。但方法不尽于此,且更困难的不是句式、繁简、意境变动三点上,困难在于准确把握文字的联想意。所以,在6、7段侧重于咬文嚼字的难点,是方法上的攻坚,余下的第8段则是对文章的总结。虽然这不是规范的议论文,但文章布局与运思还是合理明了的。此处可留结构板书:
1.过渡语:随笔当思想博大,见识明达,趣味渊雅,因此深刻而不沉重,轻灵而不虚浮,自然而有品味,闲适而有雅趣。(周作人语)
说明:这里没有以定义的方式介绍随笔,是基于以下考虑: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随笔,他们对随笔没有固有的认识,不宜概念先行,知识建构宜从感性认识入手。
说明:此问题是求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不求深刻全面,但一定言之成理,言之有据,教师可参与学生的讨论分析,或给出材料让学生感悟提炼或给出角度,请学生寻找分析。
大体形成如下几点认识:
(1)旁征博引,知识丰富。
(2)笔调轻松,理趣盎然。
(3)思想深刻,见解新颖。
四、赏析材料的选择与使用
再回到"咬"字上来,以第一部分为例,我们来解读朱先生"咬"人的详细过程。
1.为什么第一个倒霉的是郭沫若?
2.由第一问可见朱先生"咬"人是择人而咬,为什么又先后咬上了王若虚和韩愈呢?
说明:上述问题的设计旨在使学生领略到大师举例的匠心安排,绝非他自己所谓"随便"举几例,其中蕴含材料使用的艺术之美。处理第一问题时,教师可补充出郭沫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