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诗,出版《春野与窗》集。1935年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诗集。抗战后,赴厦门大学任教。1947年出版《中国文学史》。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市文联理事,《文学遗产》编委,一直担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对于新诗的形式、中国古典诗词有独到的研究。
新诗的创作曾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的辉煌,但当代诗坛却呈现出一派萎靡不振的景象,林庚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它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他写的《说"木叶"》,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象征的阐释,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的。
1.文学常识
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是运用一定的文艺理论来分析、评断文艺现象的文章。分析、评断就要有褒贬,有抑扬,也称文艺批评。评论涉及范围很广,包括文学艺术作品、作家、艺术家、文艺思潮、文艺理论以及文艺批评本身等一切文艺活动现象。其中具体的作家、艺术家及文艺作品是文艺评论的主要对象。文学评论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
2.文化常识
(1)古代服饰民俗
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
捣衣:古代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帖,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多于秋夜进行。
寒砧:在古典诗词中,凄冷的砧杵声称为"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离故乡的惆怅情绪。
(2)古代"杨柳"含义
例如:"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
杨柳:诗经里面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诗句,杨柳最早就是杨树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