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先秦
201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先秦第3页

 (3)各国变法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促进了旧制度的瓦解崩溃和新兴地主阶级统治的建立。变法中秦国势力的强大为统一准备了条件。

  (4)法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以后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基础,又为统一提供了理论武器。

  (5)战国时期各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

  (6)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2.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呈现的两个显著趋势

  (1)由分裂走向统一。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大国兼并小国,诸侯数目逐渐减少;战国时,较大的诸侯国只剩下齐楚等七国,七国继续 进行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人民渴望统一,秦国经商鞅变法逐渐富强.秦王嬴政经大规模兼并战争,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

  (2)由奴隶制瓦解到封建制确立。春秋时期,由于铁器、牛耕的使用,私田增多,鲁国首先采取按亩收税的方法.承认土地私有。一些贵族将土地出租.收取地租.转化为地主,奴隶转化为农民,井田制瓦解,意味着奴隶制的瓦解。战国时期,在新兴地主阶级推动下,各诸侯国经过100多年的变法.废除了旧制度,封建制度最终确立。

  3.先秦时期文化发展的特点

  ①文字成熟:甲骨文成为我们今天汉字的直接来源。

  ②思想奠基:中国古代的重要思想派别都已出现,构成传统文化主体内容的儒家思想和作为补充来源的法家和道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各家争鸣中更是各露睁嵘。

  ③教育奠基: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源泉。

  ④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的文学传统形成,代表是屈原及其作品。

  ⑤史学奠基:以孔子编《春秋》为标志。

  ⑥科技奠基:这一时期主要集中在天文历法、医学、建筑三大领域。

  4.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是历史上一些民族(或其一部分)自然形成为一体的现象,是民族间经济、文化密切交流以及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结果,是民族间自然的融合。民族融合是历史上进步的和经常的现象.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前提。也是中华民族逐步形成的过程。

  民族融合的基本途径:①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如秦、汉、唐、元、明、清各朝。②统治政策的强制推进。如秦始皇的移民政策、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及学习汉族先进文化。③政权之间的和好作用。如文成公主人藏、俺答汗同明朝修好。④各族人民共同反抗压迫、反抗剥削的斗争。⑤物质和文化的交流。⑥民族间杂居并互通婚姻,巩固了民族融合等。

  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特点:①团结、友好是主流。②中心内容是扩大先进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影响,是少数民族政治上的封建化,经济上的农耕化。③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国家统一,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大融合,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④各民族特点、优点的融合,不断地充实和丰富了中华民族这个统一体。

  民族融合的意义:民族融合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题例剖析】

  1.下列关于春秋争霸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打击奴隶制,推广封建制 B."尊王攘夷",维护周王室统治

  C.春秋无义战,阻碍社会进步 D.争夺土地人口的兼并战争

【解析】这是2000年春季高考试题,主要考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实的能力。A、B、C三个选项是对春秋争霸战争影响的分析,A项是春秋争霸的客观影响,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