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本题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本文"层层累加,以奇写冤"的写作技巧清楚古典戏曲以"奇"为美的审美风格。相较于一般教学以"冤"为切入口探讨造成"冤"的社会性因素,以"奇"为切入口目的在于探讨戏曲作品的审美因素。
这一问题的难度比较大,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铺垫性的问题。比如:读了《窦娥冤》,让你感触最深的是窦娥的"冤"呢,还是作者关汉卿构思的"奇"?
3.提供课文删去的第四折,讨论:编者为什么要删去第四折,你认为这样做合适吗?
第四折反映的是因果报应观念,从社会批判的角度看是没有积极意义的。但从以"奇"为美的审美角度来说,却是神龙摆尾。窦娥鬼魂伸冤,却经历了被亲生父亲误解的过程,故事到了结尾的时候还有波澜,显示了作者高超的结构技巧。
四.以"探究"为主线,比较戏曲和话剧的区别
1.《雷雨》《窦娥冤》(包括第四折)比较阅读,比较"悲"在其中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话剧中的"悲",悲得比较彻底,最后往往以爱和美的毁灭结局。戏曲也有悲,但结果总是光明的,如窦娥死了,但还能平冤。
条件好的班级可以进一步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因素。
2.如果你把《窦娥冤》改编为话剧,你认为情节到哪个地方就应该结束?
如果把《窦娥冤》改编为话剧,到第三折就该结束,才能体现悲剧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特点,那么第四折就是一个败笔,但从戏曲以"奇"为美的审美风格来说,却是成功的。
五.结课
1.讨论,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戏曲鉴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