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审、容膝、策、矫、岫、盘桓、窈窕、遑遑、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二、作者连线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田园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东晋大诗人。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三、背景探寻
挂冠去职明心志
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四、文体知识
辞
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称"楚辞"。后来,辞又有所发展。它虽不像诗词那样讲求韵律,但也有规范,它注重辞藻华丽,要求押韵,并且多用四言或六言的对偶句,格调不同于一般散文。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