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 1 课时 课题:4《归去来兮辞》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创作背景和作者守志归隐的思想
2、学习陶渊明的优秀的品质、气质和修养,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重点
难点 教学重难点:陶渊明守志归隐的思想的理解
自
主
学
习
1、陶渊明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请你结合魏晋时期的时代背景,谈谈陶渊明其人及对后世的影响。
陶潜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还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官僚家庭的影响,儒家学说的熏陶,使他少年时就有一种"猛志逸四海""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可是东晋末年战乱频仍,官场黑暗,他的理想被击得粉碎。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据萧统《陶渊明传》载,时郡中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他"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即日解绶去职。
影响:1、开创了田园诗的新题材
2、"不为五斗米折腰"崇高人生境界,为后代士大夫提供了精神家园
盛唐时代,在文化上是一个充满青春激情、热情洋溢、自由奔放的时代,大多数盛唐诗人多率性真切,追求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个性,因此对陶诗的真切生动全情投入,褒奖有加。以王维为例。王维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也是陶渊明、谢灵运、鲍照等人的优秀后继者。
孟浩然的"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的生命志向曾经受到李白的倾慕。在《过故人庄》中写道:"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苏轼在被贬黄州之前,即有隐逸之想,他曾与苏辙"相约早退,共为闲居之乐。" 他钦佩陶渊明自然真率的生存状态:"君不见抛官彭泽令,琴无弦,巾有酒,醉欲眠时遣客休";"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
辛弃疾被罢官,得以回到带湖。宦途的坎坷和田园的风景使得他真正地从心灵上与陶渊明靠得更近了,他甚至进接把陶渊明的生活内容拉入自己的视觉场景中:他的山居名为"稼轩",在田边建"植杖"亭,在山间建"停云"堂,并说:"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洞仙歌》"飞流万壑"),真的过起了陶渊明式的生活。在《乳燕飞》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在辛弃疾看来陶渊明不但旷达、潇洒,浑身正气,还具有治国安邦的盖世才能。而在我们看来这似乎已经异化成了一个新的审美形象--"辛化"的陶渊明。
2、认真阅读小序部分,你能总结出陶潜辞官归隐几点原因?根本原因是哪个?
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二是"饥冻虽切,违已交病";
三是"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四是"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结合全文看,奔程氏妹丧显然只是表层原因,另外三点才是根本原因。
3、诵读诗文,在行文中寻找作者归去的行踪变化和与之对应的心情变化。(要求:条理逻辑清晰,一目了然)
我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