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如: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陈情表》)表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向"。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表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于"。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表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向"。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表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在"。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表示动作的范围,可译为"在"。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表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到"。
②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如:
急于星火。《陈情表》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③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2)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①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如: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理解为"在这""从这"等。如: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可译为"在这职业上"。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可译为"对这件事"。
以
(1)介词
①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如:
臣具以表闻......(《陈情表》)表示动作的工具或凭借,可译为"用"。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陈情表》)表示动作的工具或凭借,可译为"用""凭借"。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凭借,可译为"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