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之王--霍金
史蒂芬·霍金是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霍金1942年出生于英国牛津,先后就读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学和宇宙学。1963年,霍金经诊断得了"肌肉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这种病会引起肌肉萎缩,导致瘫痪;说话越来越困难,直至完全丧失语言能力;患者通常会因并发肺炎或窒息而死亡。不过,患者的思维能力包括记忆能力不会受到影响。在经历了短暂的失望和沮丧后,霍金凭着顽强的毅力,在不能说话的情况下,用仅能活动的三个手指敲击语言合成器与人交流,进行他的宇宙学研究。在相对论、"大爆炸"和黑洞等领域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霍金1988年出版的宇宙学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是一部里程碑式的畅销书。2002年8月,霍金来到中国参加世界数学大会,刮起一阵"霍金旋风"。
三、背景探寻
轮椅上的演讲
本文是史蒂芬·霍金1991年1月在剑桥大学的一次讲演录。这篇演讲,从古代巫师的预言,谈到近代宗教的预言,然后过渡到自己对宇宙未来的预言,结构严谨,重点突出。作者运用天体物理学理论,对宇宙未来作出了两种预测:一是继续膨胀下去,二是收缩以至坍缩成一个点。是膨胀还是收缩,取决于宇宙的平均密度。"如果它比临界值小,宇宙就将永远膨胀。但是如果它比临界值大,宇宙就会坍缩,而时间本身就会在大挤压处终结。"可是"现有密度似乎非常接近于把坍缩和无限膨胀区分开来的临界密度",所以两种结果都有可能。
四、归纳整理
1.字音
①坍缩(tān) ②耶稣(sū)
③拯救(zhěng) ④逾越(yú)
⑤恍惚(huǎng hū) ⑥膨胀(zhàng)
⑦哺乳(bǔ) ⑧昭著(zhāo)
⑨确凿(záo) ⑩尴尬(gān gà)
⑪脑髓(suǐ) ⑫辐射(f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