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游褒禅山记 学案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游褒禅山记 学案第3页

微任务活动二 理解本文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1.第一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碑上的文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写仆碑及碑上的文字,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充分体现了作者"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而慎取"观点的依据。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比较前洞和后洞的?这样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作者从洞的位置、距离、环境的危险程度、游人的多寡等几个方面对前洞和后洞进行了比较。(2)比较的目的之一是为自己游后洞的经历做铺垫,更重要的是为自己后文的议论张本,使自己的观点有根据:"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3.作者出洞时,说自己"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听信别人的懈怠之语,"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本来就有后悔之意,再加上还有力气,火把还可以照明,却失去了观赏洞中更深处"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机会,那后悔的程度就更强烈了,为后文关于"志""力""物",尤其是"志"在成功中起的作用的论述做了事实准备。

微任务活动三 深入领悟作者"尽吾志""深思而慎取"的思想观点

1.作者为何由"仆碑"而"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呢?"仆碑"和"古书"有什么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作者并不只想就"仆碑"上的文字进行议论,而是想议论人们对所有"不存"的"古书"上知识的误传而带来的危害,从而得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结论,因此作者自然由"仆碑"过渡到"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2)"仆碑"和"古书"是特殊和一般的关系,是点和面的关系,是"斑"和"豹"的关系。

2.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而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悟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而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而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而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作者强调的是"尽吾志"的观点,将它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而慎取"的观点,这种布局方式是恰当的,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从"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句话,即可看出上述两个观点的联系。

3.在本文中,作者是如何论证"志""力""物"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提出了三个"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这三个"不能至"表达了三层意思,提出了达到目的的三个必要条件:"志""力""物"。在提出"志"这个条件时,用两个否定词构成双重否定,强调"有志";在提出"力"和"物"这两个条件时,又分别把"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