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里的"咬文嚼字"是褒义词。朱先生是贬词褒用,他认为,在阅读和写作上,"咬文嚼字"是 "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更具体地理解或表达思想感情。这也是我们以后阅读和写作应该努力的方向(学生齐读第三段)。
在朱先生看来,"咬文嚼字"应该从哪些方面具体咀嚼揣摩呢?
从第八段第一句话"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可以看出,作者是用例证法说明道理的。请大家先阅读1-5段,看作者举了哪些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
四.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举了五个例子,我们一个个来看,看它们分别说明了说明道理。
(一)分析第一个例子:
①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②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你是贱人!你是淫妇!你是你是大虫口里倒涎!你是你是 ......
③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你是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④你这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你是个好不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⑤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学生读后谈谈感受,教师明确:
前三个,不论"是""这"怎么好,"这"字表现力都好一些。虽然只改变了一个字,但是句式已经变化。而且"你这......"一般都带有极端憎恶的语气,表示强烈的情感,因而也一般用于骂人时,所以郭沫若后来改的句子不仅不通,意思也不对。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细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第四个例子, "是"表假定语气,"这"则没有。因此咬文嚼字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可滥改,否则便失去了咬文嚼字的积极意义了。
"你这"表示坚决的判断﹑极端的憎恶﹑强烈的情感,"你是"不带情感判断。
"你是个好小子。" --假定语气。
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句式不同,不同意味。
(二)分析第二个例子:
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学生回答。
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呢?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分析的,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