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段论述五人之死在当时政治斗争中的意义。用一反问极言在魏阉统治时期不附逆者极少。又用一提示性的问句揭示出五人之死确实于"激于义"。
第6段论述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连用四个长句,运用强烈对比,提出死的轻重问题,突出五人之死重于泰山,点明"匹夫之有重与社稷"这个重大主题。
第四部分:第7段补叙贤士大夫的姓名,照应文章开头。属于碑记格式的范畴。
(五)写作手法
•1、 夹叙夹议,叙议结合。从全文看,前两部分侧重记叙,第三部分侧重议论。两部分之中,记叙和议论又互有穿插。
•2、 巧妙使用对比。文章多处使用对比,突出五人慷慨就义的英勇事迹和重大意义。
⑴富贵之子、士大夫不关心国事无所作为死不足道和五人之皎皎对比;
⑵大阉之乱变节易志的缙绅和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对比;
⑶高爵显位的辱人贱行和五人赠谥美显、荣于身后对比;
⑷假想五人不死于义尽其天年而毫无意义和五人死得重于泰山、令豪杰扼腕墓道对比。
词语重点:
1、 古今异义现象: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2)为魏之私人
(3)颜色不少变
(4)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5)郡之贤土大夫请于当道。
(6)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7)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眠之下。
(8)非常之谋难于碎发。
(9)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2、 文中的通假情况:
(1)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2) 颜色不少变
(3) 敛赀财以送其行
(4) 亦曷故哉
3、 词类活用现象:
(1) 去今之墓而葬焉
(2)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3) 以大中臣抚吴者
(4) 人皆得以隶使之
(5) 安能屈豪杰之流
(6) 亦以明死生之大
(7) 缇骑按剑而前
(8) 为之声义
(9) 买五人之 而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