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6分)
答案 (1)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
(2)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的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
解析 第(1)问,从改革的标准、观念、目的等方面回答。第(2)问,从世家大族地位、民族交融、国家统治等方面分析。
方法突破
解答这类问题一般分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快速浏览整个试题,了解材料大概意思,通过材料出处弄清楚试题材料的时间。
如本题,通过快速阅读知道这是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谱牒(与宗族相关)材料。然后此时思维就会首先向这个方向思考,进行大脑知识搜索。
第二步,仔细阅读设问,搞清楚设问的条件和要求。如本题是要求概括唐太宗谱牒改革的"内容",不仅要根据材料回答,还要结合所学知识,也就是说要用到材料中没有的知识点。
第三步,带着问题细读材料。这个过程中,要把材料分层次,每个层次都一定会有一个要点,甚至每一句话都可能有一个要点。这时候,我们盯住的是一句话,不是一段话,仔细琢磨这句话,慢慢的就会品味出答案要点,即使和答案不一样,起码也接近了。如本题,唐太宗谱牒改革的内容在第二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从这一句话中就可以得出几个要点:"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这意味着这是政府行为;"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这是指范围的扩大;"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这是指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