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吾说公以王道......公善之而未用也。......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
--选自《史记·秦本纪》
材料三 大夫曰:"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
文学曰:"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
--摘自桓宽《盐铁论·非鞅篇》
请回答:
(1)结合时代特征,分析材料一中秦孝公不用帝王之道而用霸王之道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具体措施。
(3)依据材料三,分析"大夫"和"文学"两派对商鞅变法有何不同的评价?
(4)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上的改革?
[审题指导]
第(1)问结合时代特征回答,据基础知识梳理可知,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是"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主张以上古帝王统治方法的帝道与主张以仁义治天下的王道都难以适应此时代需求。而霸王之道有利于富国强兵,也利于社会变革。第(2)问"变法修刑"体现"法治"思想、"内务耕稼"体现对农业的重视、"外劝战死之赏罚"与奖励军功对应。具体措施围绕这三方面选择书本内容作答即可。第(3)问由材料中"国富民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能得出为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打下基础的结论,而"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较为清晰地说明其对秦二世而亡的影响。第(4)问既与材料无关,也与书本上的知识无关,靠的是平时对此问题的思考和积累。一般老师会在改革史综述一课中组织学生讨论并归纳。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