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德]海因里希·伯尔)学案
编制:程文柱 班级 姓名 第( )小组( )号
【学习目标】1、了解主人公的战争遭遇,从而理解当时的战争环境。2、体会文章设置悬念来推动情节发展的写作手法。3、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破坏,体会本文的主题。
【学习方法】1、通读全文,勾画重要的基础知识(字音、字形、成语等);2、再读文本,勾画能体现能体现文中悬念和人物性格特点的语句。
【自主学习】
一、知人论世
伯尔,_________(国家)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中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短篇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72年获_______文学奖。
德国 亚当,你到哪里去了? 火车正点 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波罗姆 诺贝尔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二、落实字音
颤( )动 镜框( ) 凝眸( )远眺 甲胄( ) 绚( )丽
瘦削( ) 吞噬( ) 倒坍( ) 惬( )意 粗犷( ) 模( )样
诅( )咒 憎( )恶 蹒( )跚 刹( )那 油腻( )
【合作探究】
一、找出有关学校环境布置的描写,说明作者为什么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布置?
反复出现的对学校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战争对文明的摧残。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方,可是"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的母校,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却上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学绘画的永远失去了双手,这些突出表现了法西斯穷兵黩武的本质。
二、文中"我"的叙述给人造成怎样的悬念?悬念的设置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给人造成的悬念是:"我"到底受了什么伤?是不是就在自己的母校?传播人类文明的美术学校怎么成了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17岁的学生怎么会作为伤兵进了"简易外科手术室"?而这间"手术室"是不是以前的教室?(题目本身,大量环境布置的描写)
小说的结尾,悬念落实,真相大白,命运的捉弄,人的悲惨,产生强烈的震撼,作品的主题也在这里得到最全面的昭示。悬念抓住了读者的心。
三、从人物的叙述看,你能感受到"我"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从人物的自述话语中,可以感受到"我"的独特性格:"我"是个有点浑浑噩噩的人,一个可怜的小人物。在战争环境中早熟,有点玩世不恭,不满学校单调的学习生活,对侵略战争缺乏认识,糊里糊涂地上了前线,糊里糊涂地受重伤回来,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我"比较准确地概括了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真实的思想状况。
四、作者通过塑造"我"这个人物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明确:作品中的"我"虽然因伤回到临时的战地医院接受手术,但并未表现出对战争的憎恶,相反,在轰鸣的炮声中,他想的是"多出色的炮队啊",他甚至想到自己的名字有可能镌刻在阵亡战士纪念碑上,认为自己是为国捐躯,青史留名。通过这个伤兵的遭遇,作者真实地概括了那个时代的生活,从而反映了战争的惨无人道,反映了牺牲者所处的绝境,以及被战争败坏了的整个年轻一代的无可奈何,从而揭露和批判了军国主义战争。
【检测反馈】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凝眸(móu) 憎(zèng)恶 甲胄(zhòu) 绚 (xuàn)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