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 课 题 此情可待成追忆 总课时 3 课 题 陈情表 课型 新授课 目标引领 1、了解作者李密的生平、文章写作背景。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能诵读全文,基本了解文章大意。 3、感受李密陈情的艺术。 教学重点 1、实词"险衅"、"夙"、"祚"、"薄"、"拔擢"、"除"、"笃"、"息"、"逮"、"寻"、"逋慢"、"区区"、"卒"。 2、 文章的逻辑严密和章法多变的特征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体会所陈之情,欣赏陈情艺术。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备课札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
二、背景介绍:
司马氏集团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是亡蜀降臣,如若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屠杀建立了西晋政权,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以"孝"治理天下。
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呢?大致有这样三个原因:
第一、李密确实有一个供养祖母刘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第二、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况且他还认为汉主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服气的。
第三、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
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为了唤起武帝的怜悯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围绕着"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李密的《陈情表》把晋武帝感动了,皇帝不但准奏,而且"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可见此文感染力之大。
三、整体感知课文:
1 )向谁陈情?
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2 )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3 )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四、分析课文(一)
1、齐读第一段。
2、译本段文字。
1)实词
夙遭闵凶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期功强近之亲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夙婴疾病
2)古今异义 不行 至于 成立
3)通假字 闵-悯 蓐-褥 零丁-伶仃
3、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 方面?(学生回答:总摄作用)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4、学生对照板述试背第一段。
五、小结: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 , 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陈情表》的其他章节。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背诵第一段前两句,引导学生齐诵全段。
二、导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 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看你还咋说?"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三、分析课文(二)
1、学生齐读第二段,解决重点字词
举臣秀才 寻蒙国恩 当侍东宫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 责臣逋慢 刘病日笃 告诉不许
2、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
晋对李 李对晋 陈情
察臣 供养无主 辞不赴命
举臣
拜臣 具以表闻 辞不就职
除臣
责臣 刘病日笃
催臣
告诉不许 进退两难
3、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
解析: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4、情以动人,理以喻人。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 "喻之以孝道之大义"。
(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
1 )通译第三段,圈画重点字词
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 有所希冀 人命危浅
但以刘日薄西山无以至今日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2 )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矜守名节。 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3 )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
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区区不能废远)
4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
(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5 )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5、教师范读第四段,解决重点字词
四十有四 臣之辛苦 愿陛下矜愍愚诚 听臣微志
庶刘侥幸 陨首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谨拜表以闻
第四段明确提出"愿乞终养",表示要先尽孝后尽忠,以期感动武帝达到陈情目的。
"报国恩"跟"徇私情"只有为时极短的矛盾,稍稍从长远着眼就根本没有矛盾,也是合情合理地提出解决尽忠跟尽孝暂时发生矛盾的措施的有力依据。
6、经过李密的一番婉曲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学生阅读课后练习中《古文观止》的评语)
四、师生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五、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整理本课的语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 分组背诵全文,检查重点字词。
(一)解释下列加点虚词
1、臣以供养无主,辞不复命 2、臣具以表闻
3、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4、但以刘日薄西山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并解释
1、九岁不行 2、至于成立 3、则告诉不许 4、沐浴清化 5、臣欲奉诏奔驰 6、臣之辛苦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夙遭闵凶 2、零丁孤苦
3、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4、常在床蓐
(四)指出句中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2、臣具以表闻
3、则刘病日笃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5、谨拜表以闻
(五)根据表述,将下列句子概括成成语。
1、太阳接近西山,喻人的寿命即将终结了。( )
2、早晨不能想到晚上怎样。 ( )
3、孤单无依靠地独立生活 ( )
4、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互相安慰。 ( )
(六)文言句式
1、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2、而刘夙婴疾病
3、急于星火
二、
三、 理解文本
1、李密不是一个不识数的人,他对晋武帝的器重充满感激。在二、三段中找出相关语句。
2、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 "喻之以孝道之大义"。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3、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如何处理的?
1、李密不是一个不识数的人,他对晋武帝的器重充满感激。在二、三段中找出相关语句。
2、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 "喻之以孝道之大义"。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3、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如何处理的?
三、分析艺术特色:
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允其不仕。
一、陈情于事(动之以情)。李密把自己的一片孝心孝情放在家世不幸和祖母病重的叙述中来显示,凄婉动人。自己六个月失怙,四岁母嫁,九岁不行,全赖祖母刘氏"躬亲扶养",以己成长不易的历史衬刘氏养育之艰辛,其恩重如山,情深似海。刘氏操劳过度,以致"夙婴疾病,常在床蓐",其病"日笃""气息奄奄",加之"九十有六"的高龄,已是"朝不虑夕",对病中而又无依无靠的刘氏自己是"侍汤药,未曾废离",不做孝廉与秀才,不就郎中与洗马,甘冒抗命之罪,杀头危险,以报养育之恩,其孝心来自亲情,出自肺腑,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另一方面极言晋武帝的知遇之恩,在叙事中写自己"沐浴清化",极言君恩之深。不以自己是"亡国贱俘",而察孝廉举秀才,拜郎中除洗马,"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扪心自问,"岂敢盘桓,有所希冀"呢?如能允许自己"终养",则"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以报。言辞恳切,谦卑忠勤,无矫揉造作之情,无巧言令色之语,博得了晋武帝的怜悯与欢心,达到了眼前不出仕而终养的愿望,也为日后出仕找到了理想的借口,即报知遇体恤之恩而出仕。
二、除情于智(晓之以理)
李密面对"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的危急形势,从容不迫,应对自如。采用设身处地的换位方式,猜想可能有的诘难而陈说衷情。
你为何不出仕?
祖母病重要尽孝,不能"废远"。
就无他人可替代?
无伯叔、兄弟、至亲、童仆,祖母不可一日元臣。
你是否还在恋旧而拒本朝?
自己为官是"图宦达",非"矜名节",对圣朝感恩戴德。
何时能出仕?
祖母病重且高龄,不久将去世,就可"陨首""结草"。
仿佛面对武帝,一问一答。正是李密猜透了武帝的心理,故能言理透彻,环环相扣,使武帝无懈可击,欲怒而不能,再辅以真情,情理交织,终使武帝化怒为悯,化疑为信,李密出仕后"复以洗马征至洛"。
李密明言自己陷入了忠孝难以两全的狼狈境地,而暗中却置武帝于两难选择之中。即武帝"以孝治天下"相标榜,"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更何况"臣孤苦,特为尤甚",更应当受到"矜育"。而今我要尽孝,你苦苦相逼,让我出仕,甚至不惜杀戮,使我不能尽孝,岂不与你的治国之道相违背吗?武帝陷入了是让其先尽孝还是先尽忠的窘境中。两者相较,只得做出明智的选择,让其"终养"。这样既显示自己体恤民情,尊崇孝道,还可收服人心,巩固统治。李密危而不乱,急中见智,既使武帝争足"面子",又达到自己"终养"的目的,取得了"双赢"的效果。
作业:1、背诵课文,整理文言知识点2、完成相应练习
板书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