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 高中必修5语文学案:3.8 咬文嚼字
2019-2020学年人教版 高中必修5语文学案:3.8 咬文嚼字第1页

  (一)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   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盟石。安徽省桐城人。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曾在上海与叶圣陶、夏衍、丰子恺等创办立达学园,筹办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后改名为《中学生》)。193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文科硕士学位。1933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科博士学位。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安徽大学任教。1946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文学院代院长,中国美学学会第一届会长等职务。毕生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在西方美学思想和中西方文化研究方面造诣较深。 作品   重要作品:《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译著:黑格尔的《美学》、克罗齐的《美学原理》、莱辛的《拉奥孔》、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 评价   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二)人物轶事

  朱光潜先生一生曾三立座右铭,给人们留下了悠长的思索。

  第一次,是在香港大学教育系求学时。他以"恒、恬、诚、勇"四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第二次,是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时。朱先生把研究美学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事业,他给自己立下这样一条座右铭:"走抵抗力最大的路!"

  第三次,是在20世纪30年代。他的座右铭共六个字:"此身、此时、此地。"此身,是说凡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诿给别人;此时,是指凡此时应该做而

  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延到将来;此地,是说凡此地(地位、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等待想象中更好的境地。

  从朱光潜先生三立座右铭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自我砥砺、矢志不渝的伟大形象。

  

  

  (一)背景链接

(二)常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