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四《哈姆雷特》导学案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四《哈姆雷特》导学案第1页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第3课:哈姆莱特

【学习目标】1.体会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2.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重点难点】1.能够知道戏剧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初步分析人物个性。2.赏析戏剧的语言艺术。

【学法指导】诵读•讨论探究•点拨

预习案 自主学习-台前幕后,先睹为快

一、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诗人和戏剧大师。1564年4月23日出生,默默无闻。1616年4月23日去世,举世闻名。在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他的剧本至今还在世界各地演出。在他生日的那天,每年都有许多国家在上演他的剧本纪念他。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作品有: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无事生非》。在西方世界,一般人家必备两本书,一本是《圣经》,一本就是《莎士比亚全集》。1984年选举世界10名伟大作家,莎士比亚名列第一,他被誉为"奥林匹亚山上的宙斯",他的戏剧已被公认为是不可企及的典范。

2.了解作品

  《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故事情节是这样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他要肩负起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所以,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背后命人暗地将他处死。 哈姆莱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哈姆莱特悲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计。奸王利用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结果,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哈姆莱特临死嘱托好友传播他的心愿。

  这段王子复仇的故事情节取材于12世纪的一部丹麦史,作者用人文主义的思想,把这个只是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通过一个古老的宫廷仇杀的故事,对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封建专制王朝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王子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争,给予了热情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哈姆莱特的形象代表了当时进步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和愿望,是世界文学名著中著名的艺术典型之一。

3.了解背景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末年的英国现实中来,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就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

三、自主学习

1.给下列词语注音 匍匐(pūfū) 意旨(zhī) 暴虐(nuè) 祈祷(dǎo) 轻蔑(miè) 难堪(kān) 怪诞(dàn) 忏悔(qiān) 踌躇(chóuchú)迷惘(wǎng) 延宕(dāng) 虔敬(qián) 紊乱(wěn) 劝诱(yòu) 嫁奁(lián)陨落(yǔnluò) 横暴(hèng)

2.整体把握情节 节选部分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哈姆莱特讲述逃回丹麦的经过。 第二部分:奥斯里克诱骗哈姆雷特比剑。

  第三部分:哈姆雷特与雷欧提斯比剑决斗。

3.理清剧中人物关系

哈姆莱特:丹麦王子 克劳狄斯:哈姆莱特叔叔,现任丹麦国王

鬼魂:哈姆莱特父亲死后化成的鬼魂,前任丹麦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