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粤教版必修四 变形记 教案
2018-2019学年粤教版必修四 变形记 教案第1页

变形记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家作品常识,了解现代主义。

2、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3、 鉴赏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之一-心理描写,领会小说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导入语】

文言短篇小说《促织》讲的是主人公成名因儿子魂化蟋蟀而发家致富的荒诞故事,它揭示了怎样的主旨?曹雪芹有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无独有偶,奥地利作家卡夫卡也给读者构建了一个人异化为虫的荒诞故事,他又想借助这样的故事告诉人们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变形记》。

【作者介绍】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赢得世人惊服,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1909年开始发表作品,1915年因短篇小说《司炉工》获冯塔纳德国文学奖金。短篇名作有《判决》《变形记》《在流放地》《中国长城》《乡村医生》《致科学院的报告》《饥饿艺术家》《地洞》《猎人格拉克斯》《歌手约瑟芬,或耗子之流》等,长篇小说有《审判》《城堡》《美国》。他的作品大都是死后由挚友马克斯·布洛德编辑出版的。

【写作背景介绍】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现代主义文学应运而生。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现代主义的优秀文学作品探索人的心灵,为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法。

传统小说 《变形记》 人物 提供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孔乙己》 没有强烈的令人难忘的个性留下来,人物几乎都湮没在一片丑陋、冷漠之中。 情节 跌宕起伏的情节线索贯穿始终,悬念叠出,引人入胜。如《项链》 写的是一些具体琐碎的现实生活的细节,简直没有故事,没有情节。 逻辑关系 遵循逻辑关系和因果关系 对事件的交代模糊,不指明具体的时间、地点和背景,泯灭了虚幻与现实生活的界限。

【《变形记》介绍】

课文节选的只是原文的第一部分。这部小说各部分的内容是:第一部分:写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了"巨大的甲虫",惊慌而又忧郁。家人既惊慌又同情,父亲大怒,把他赶回自己的卧室。第二部分:写格里高尔的甲虫习性,以及逐渐成为全家的累赘。而父亲、母亲和妹妹也对他逐渐憎恨。第三部分:写家人为了生存只得打工挣钱,并把格里高尔赶出家门。格里高尔又饿又病,绝望地死去,死去后,家里人去旅行。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