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 答案:ACD 点拨:本题考查对速度矢量性的理解,关键明确矢量正、负号的物理意义。因为速度是矢量,其正、负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向,速率是标量,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等于速率,故A、C正确,B错误;甲、乙两质点在同一直线上沿相反方向运动,同一地点出发10 s后相距x=v甲t-v乙t=2×10 m-(-4)×10 m=60 m,故D正确。
2. 答案:AC 点拨:速度和位移一样,都是矢量,即速度有正方向、负方向,分别用"+""-"表示。当为正方向时,一般不带"+"。速度的正方向可以根据具体问题自己规定,有时也隐含在题目之中。例如该题中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为36 km/h,为正值,隐含着从甲地到乙地的方向为正,所以返回速度为负值,故淘汰B、D。甲、乙两地距离为:36×2 km=72 km,所以返回速度为=-28.8 km/h=-8 m/s。
3. 答案:A 点拨:解本题的关键是,要弄清平均速度是哪一段时间或位移上的平均速度,此题情景只知道20 km的路段上行驶的平均速度是40 km/h,大于此段或小于此段位移时物体的运动情况无法确定,所以只有A正确。
4. 答案:8
点拨:本题关键是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百米比赛",所以Δx=100 m,中间时刻t1=6.25 s,
所以全程的时间Δt=2×6.25 s=12.5 s。
故平均速度=8 m/s。
5. 答案:(1)0.55 m/s 181.8 s (2)0.49 m/s
点拨:张健自8日8时至10日22时共用时间
t=62×3 600 s=2.232×105 s。
(1)他经过的路程l=1.235 8×105 m
整个过程的平均速率
v== m/s≈0.55 m/s
他每游100 m约需时间
t′=≈181.8 s。
(2)在这次横渡海峡中,他游过的位移s=1.09×105 m
所以他的平均速度
m/s≈0.49 m/s。
6. 答案:D 点拨:设全程的位移为x,则全程的平均速度v=,即v=。
代入数据得v1=90 km/h。故D正确。
7. 答案: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