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edu解析】黑龙江省伊春市西林区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302edu解析】黑龙江省伊春市西林区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第5页

所以《西游记》的文学创作是立足现实,故B项错误;材料中涉及的三教并立,并没有突显道家地位开始衰弱,故C项错误;材料中记载有道教、佛教与儒学,其目的是为了为了让唐太宗这个儒家明君更好地治世,即为政治服务,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明清小说

9. 有学者对理学的某一观点评论说:"一个人也许能够天马行空、细致入微地漫谈孝道,但是,只有他具体的行动,才能真正展现他对于这一思想理解的深度。"这一观点是( )

A. "心即理也" B. "知行合一"

C. "格物致知" D. "孔颜之乐"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题目中未涉及世界的本原,故排除A项;题目中未涉及通过实践得出结论,故排除C项;题目中未涉及主体自由和精神满足,故排除D项;由题目中的信息"只有他具体的行动,才能真正展现他对于这一思想理解的深度"可知此应为遏制伪善流行的"知行合一"的思想,故本题应选B项。

10.理学排斥私心,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以此来压抑个性,压抑人性。李贽则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无私则无心矣。"对李贽这一思想认识正确的是

A. 宣扬私心为以权谋私者张目

B. 肯定私心的合理性以宣扬个人自由

C. 承认私欲膨胀的合理合法性

D. 否定公心以彰显反传统的叛逆精神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题目中"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无私则无心矣"可知李贽借由肯定私心来宣扬个人自由,并非为权,故B项正确,A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到私欲膨胀,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到"公心"或者并未指出天理即是"公心",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

11.李贽坦言"人皆有私";主张男女平等,认为妇女可以出来讲学,应该允许婚姻自主;认为人人都是圣人,没必要以孔子的是非标准去行事。上述言论说明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