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
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政 治 答 案
1.A
【解析】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我国楹联上下相接、词性相对、平仄相合、意境相联。这种表达方式体现了矛盾双方相反相成,对立统一,A适合题意;矛盾双方的地位是不平衡的,B项说法错误;材料不体现不同事物矛盾不同,也不体现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CD项均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A。
【点睛】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原理内容: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双方既对又统一的关系。简而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方 法 论: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要学会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变。
2.B
【解析】
"小额免密""闪付"用户在追求便捷的同时莫忘安全红线,这一提示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②③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不体现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排斥,①项与题意不符;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
【点睛】
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即既要看看矛盾双方的对立关系,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的关系;既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又要在统一中把握对立;既要看到矛盾的这一方,又要看到矛盾的另一方;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向积极方向转变。
3.B
【解析】
本题考查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为不同的东西彼此和谐才能生世间万物,所有东西都一致的话,世界也就不再发展了,这体现了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B正确且符合题意;A体现是事物是变化发展的,C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D强调了群众观点,都不符合题意,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点睛】近年来,在政治高考试题中,以古文诗词为材料的试题占据了相当的部分,以古文诗词命题,考查的不仅是考生们的文学功底,更是考查对政治教材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充分体现了学科间知识的交融。做好这类题目,需要有一定的文学功底,能正确理解题干中古文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同时也需要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系统排查,从中找出符合题意的知识点加以分析对照。可见,这类型题目在高考中是算难度较高的题型,但通过有意识的去整理、储备以往书本练习考试中出现的同类型题目也能做到熟能生巧,从而提高答题正确率。
4.A
【解析】
推进城镇化不可能走单一发展模式,这是因为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矛盾,同一事物在不同阶段特点不同,①②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矛盾的特殊性,不体现矛盾的普遍性,③项与题意不符;材料不强调矛盾的动力问题,④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A。
【点睛】
矛盾的特殊性:
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 法 论: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哲的活的灵魂)。
5.B
【解析】
材料中强调了老人和小孩都掉牙,体现了矛盾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即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但是老年人的掉牙和孩童时期的掉牙其生理基础是不同的,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认识事物的基础,①④正确;②不选, 因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③与材料无关。选B。
考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重点突破】正确理解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从事物的性质上来讲的,二者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是从范围上来讲的,可见有根本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