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919年末《大公报》报道了一则故事: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以下表述最符合上述报道主题的是( )
A.中国政治无比黑暗落后
B.青年学生思想前卫开放
C.社会进步促进女性解放
D.婚姻自主成为社会时尚
解析:选C 李欣淑接受新式教育、反对包办婚姻及与封建家庭的斗争等行为是20世纪初中国女性解放的缩影。这与当时社会反对专制制度,追求民主、自由和进步的时代主题相关,这也为女性解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前提条件,故C项正确。
5.《上海竹枝词》有这样的说法:"学界开通到女流,金丝眼镜自由头,皮鞋黑袜天然足,笑彼金莲最可羞。"此材料中所述现象( )
A.最早出现在新文化运动后
B.在当时的广大民众中广泛流行
C.体现青年追求自由与时尚
D.说明西洋化已成为当时服饰的主流
解析:选C 题干中所提到的自由风气早在辛亥革命之后就已经出现,故A项错误;这种自由风气还只是在部分有进步思想的青年群体中流行,广大民众还并未完全接受,故B项错误;青年接受了新思想的洗礼,因而崇尚自由与时尚,故C项正确;西洋化也只是在部分青年中流行,还不是主流,故D项错误。
6.陈旭麓先生说:"经历了英法联军之役后,士大夫们痛苦地名之曰:'庚申之变' ......中国社会中的人们已经体会到有一种不受欢迎,但又无法抗拒的变化正在发生。""庚申之变"后30年中国社会的变化有( )
A."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
B."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
C."已缠者令其必放,未缠者毋许再缠。"
D."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解析:选A "庚申之变"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1861~1865年),"庚申之变"后30年,即1895年前,中国社会的变化是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故A项正确;B、D两项反映的是辛亥革命;C项反映的是戊戌变法,时间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