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集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集第5页

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我主要采用了启发式教学、互动式讨论 、研究式探索、反馈式练习等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2、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改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因此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让学生自主探索、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的方法。突出了(1) 书本让学生学习;(2)问题让学生提出;(3)规律让学生发现; (4)疑难让学生研讨;(5)评价让学生参与的特色:这既符合了新课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本节课的特点。

三、说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主要安排了以下的几个教学环节。

㈠紧扣新课,简要复习

1、口算(课件出示)复习旧知:

2、填空。

250 是由( )个百、( )个十组成的。

3个千和4个百合起来是( )。

( )个百和( )个百合起来是680。

3、笔算。35+17= 94-36=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两个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师生共同讲评,复习笔算的运算顺序、规则,怎样进位加、退位减。(相同的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信息框,引出新授课。勤劳的小蜜蜂要出去工作了,

针对这幅图你们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

(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们想到的问题,选取两个重点的新知识,引出新授课。)

1、向西飞和向北飞的小蜜蜂一共有多少只?

2、向南飞的和向东飞的小蜜蜂一共大约有多少只?

(选取这样的复习方式,一方面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最近的连接点,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路架桥的工作;另一方面创设好教学情境,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㈡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结构的主体部分,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为了分散难点,我安排了三个层次:

第一层: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为了让学生更明确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我不失时机的在复习后,紧接着说:同学们,我们已经熟练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但是像这样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的计算我们还不能解决,但是通过我们思考、研究,我们一定可以学会的。那同学们告诉我:你们在这节课里想了解什么?想学会什么?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自己说出一节课里想知道什么,想学会什么,一方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让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另一方面让学生带有目的参与学习,能减低学生学习的盲目性)

第二层:讨论归纳、总结方法

1、讨论笔算。在复习过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知识,让学生形成"一切的新知都藏在旧知里"的思维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有很多共通之处。不管是几位数相加减,列竖式笔算时都要相同的数位对齐,哪一位上算得的数就要写在那一位的下面。师生共同板演:

深化计算:如果向西飞的有536只,向北飞的有318只,你会计算吗?

(适时进行知识的深化,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突破难点,完成学习任务。)

师生共同板演,以便学生头脑中有一个正确的表象。

利用这两个条件,你会说一道减法的题吗?(引出退位减法)

师生共同板书:

2、讨论估算。学生讨论什么是估算,你在生活中用过吗?学生回忆,说出自己经历过的估算:自己去买文具时,估计一共要花9元多,那就会带10元钱。妈妈去交电费,是九十多,妈妈要带100元去。学生理解估算的意思后,回到课堂,286+103大约是多少?讨论思考后总结出:分别看这两个数接近哪个整百,想好后再把这两个整百数相加。286接近300,103接近100,

300+100=400,大约就是400。讨论约等号的写法,自编歌谣记忆"上山下山又上山"。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因此我采用了互动式讨论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根据我们刚才提出的几个问题,自己思考,遇到问题小组合作,再根据他们得出的结论采用全班集体讨论的方式,归纳出规律,总结出方法,从而掌握今天的重点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时走进学生讨论的小组中,了解学生的情况,为下面的交流互动活动做好准备。并且适度的利用多媒体展示同学们的交流成果,对他们的成绩及时作出肯定和表扬,保护他们的课堂积极性和学习热情。通过这种全班学生互动式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钻研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第三层:掌握方法,学会应用

学生刚刚学会新知识,急于想证明自己,老师利用孩子的这一心理。让学生尝试完成下列题目:

计算正确后,再估算出大约等于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