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通过3次估测,学生已牢固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学生在理解1千米的长度之后告诉学生一些常见的交通工具的速度,使学生能初步感知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的快慢。
第三个环节:巩固应用、自我检验
为进一步强化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感受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我把练习安排成争夺智慧星的形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在研究千米和米的关系的时候,由学生自己组成学习小组分析讨论。开放题练习时,更是把学生推到了前台,让他们结合实际独立运用。还有意识的安排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如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2千米500米=( )米,并且讨论你是怎么想的?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我讲了下面一段话:同学们,10月12日是令中国人难忘的日子,你们知道是什么日子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其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吧。出示画面让学生观看 :问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均言千米是我们目前认识的最大的长度单位,老师及时肯定学生,并请学生自己交流他们认识的有关千米的数据,如长江全长6300千米;黄河全长5464千米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 我国的古建筑长城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城,全长约6700千米......这样学生再一次意识到"一些比较长的路程用千米做单位"。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通过大量事实事例领会其丰富的内涵,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四、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难、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
总之,整节课的教学我关注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爱数学、用数学的热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吨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课题教学,使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教材的特点,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为: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某些1吨重物体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区分质量单位,灵活选用质量单位,会进行吨与千克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力。
4、加强数感训练,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本课题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吨的重量观念,这也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1.加大主体参与的力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学到知识,尽可能创设学生参与的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2.帮助组建认知结构
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教学中,通过讨论交流、上网查找、亲身体验、尝试练习、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有序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帮助学生组建起关于重量单位及其换算的认知结构。
三、说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课前放动画片《曹冲称象》,学生兴趣一下子高涨,结合课前上网查找的资料,学生简单介绍了大象的有关知识,征对学生谈到象的体重,引出单位"吨"。教师提问:关于这个陌生的单位名称,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积极发言,从而产生认知冲突,由此引出本课课题《吨的认识》,过渡自然,为学习新知作好了铺垫孕伏,学生在充满兴趣与求知欲的前提下进入学习,便于接受新知、掌握新知。
(二)探究新知
我安排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体会1吨的概念。
(1)结合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将吨拟人化,利用课件出示吨的自我介绍,让学生与吨交朋友,出示吨的展示图:课件演示100千克一袋的水泥10袋、50千克一袋的大米20袋,25千克一袋的面粉40袋。让学生形象直观感知1000千克就是1吨的概念。
(2)然后,安排学生讨论交流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吨作单位,体现合作学习同伴互助的教育思想。如有的学生回答到家里每月的用水量是用吨作单位,教师适时进行节约水的教育。然后课件归纳,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