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粤教版必修四 劝学 教案
2018-2019学年粤教版必修四 劝学 教案第2页



一、检查背诵

学生齐背一遍,再抽查两名学生独立背诵。

二、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

 1.学生齐读第4段。

  

 2.请学生列出本段的词语提纲,并用图示法展示本段的推理过程。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背诵第4段;归纳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探究性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分类归纳文言知识,小结全文。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3.借助词语提纲、思路推理图示,学生按图索骥,尝试背诵。

  

  

  

  

  

  

  

  

  

4.学生齐背第4段。

  

三、分析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生从文中选择相关句子作答。

 要求学生在朗读中反复体会。

四、探究性阅读训练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跬②镂③一④焉⑤至。

  

  对"至"作重点分析:下面两个句子中的"至"和"致"有何区别?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至"在《说文解字》中本义是"鸟飞从高下至地也",引申为"及,达到",①句强调指出自身积累"跬步"达到的结果,用"至"突出了第4段的中心。"致"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送诣也,送而必至其处也。"含有"使......达到"的意思,②句强调"善假于物"的重要作用,用"致"恰当地表达了语意。

  

  

  

  提问: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①比喻说理,形象透彻;

  ②正反对比论证,灵活而富于变化;

  ③气势充沛,说理流畅,多用对偶、排比句式。

  

  

  1.提问: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教师否定,点拨并引申: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德,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

  《劝学》中未选入本文的语句有"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这些语句也可以证明荀子劝勉人们学习就是让人们完善自己,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历史和现实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尚德才能治国。时至今日,先贤的宏声巨音仍回响在现代都市和乡村的上空,引领着人们求美、求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规范的实施不正印证了这一点吗?刘海洋伤熊事件确实值得我们深思,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到现代教育的些许缺憾。

  当然,荀子讲学习要积累、坚持、专一的方法和态度,对我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具有启发意义和指导作用。

  2. 提问:有人说,《劝学》是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文章,从开篇到结尾始终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进行论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