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整个故事的发展都没有离开过"雪"。具体地讲,这场戏中林冲是在北方严寒的冬天这一特定的地域和节令中完成了他的性格转变,从而让我们看到了八十万禁军教头从逆来顺受的庸人向奋起反抗的英雄转化的过程。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整个故事中林冲的命运都被"雪"覆盖着。可以说,是高俅、陆谦等人为林冲的命运设下了漫天大雪;或者说,是以高俅为代表的奸臣把持朝政,陷害忠良,使大宋社会整日下"雪",让老百姓整天都生活在漫天飞"雪"之中。林冲与差拨一同来到草料场时,"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此时,苍天已经为林冲的命运降下一场大雪。这是在暗示林冲的命运已经逃脱不了这场噩运--无情的大"雪"。
文中精心描写的"火",则象征着林冲火烈的性格和他内心深处的反抗精神;"火"和"雪"这两种互不相容的事物,暗示着林冲和高俅、陆谦等人是水火不相容的。
"火"的具体描写,跟矛盾冲突的进展步步紧扣,为刻画人物性格服务。
草料场是最怕火的地方,作者偏偏不厌其烦地写火。林冲第一次推开草料场的大门,一眼就瞧见一个老军在"向火"。这个老军向林冲进行交割时,特地将"火盆"借给林冲;林冲在床上放下包裹被卧,就生起"焰火"来了。火渐写渐大,作者故意布下一串疑影,使人担心烧掉草料场的火,可能是由火盆里的火炭引起的。但接着写林冲为了御寒要去买酒,就随手"将火炭盖了"。到这里轻轻一盖,火在人们面前消逝了。等到林冲买酒回来,见草厅被大雪压倒时,林冲首先想到的不是行李物品,而是"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短短的一句话中,写"火盆""火炭""火种",连续而来的"火"字,都完全灭了,连一点火星都没有。这一笔交代尤为重要,说明草料场里将要烧起的大火,绝不是"火盆"中的火蔓延而起的,肯定是别有用心的人在纵火。等到林冲在山神庙里倚壁喝酒,忽然听到"外面必必剥剥地爆响",从壁缝里往外一看,只见草料场内烈火冲天。这才是作者要写的火。林冲惊疑而起要去救火时,听到了陆谦三人在庙门外吐露了他们的全部阴谋,一股无明火顿时在林冲心头熊熊燃起。此时此刻,自然界的天空中是北风怒号,大雪纷飞;草料场中是大火漫天,烧着了的草料"必必剥剥地爆响"成一片;林冲的胸中,则怒火腾腾。他迎着北风,映着烈火,痛快淋漓地斗杀三个泼贼;北风、飞雪、大火,有力地烘托了林冲胸中的愤怒;一时间,风助火势,火增人威,汇成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戏剧高潮。
一大篇文字之中,"火"推动情节发展,也推动林冲性格渐渐转变,以至于最后突变。
可以说,正是草料场的大火唤起了林冲胸中扫荡恶势力的怒火,从而使一个逆来顺受的英雄转变成了一个力扫黑暗势力的英雄好汉。所以,是"雪"与"火"成就了林冲这个性格丰富、形象鲜明的英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