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3、如果刘邦不去鸿门向项羽谢罪,他还会有后来气势恢宏,慷慨悲壮的《大风歌》吗?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他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真的就能衣锦还乡吗?
这是两个假设性的问题,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想象和思考,推想可能的历史,学生设想的结局可能是多样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合乎一定的逻辑就可以,不求答案一致。借此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刘邦、项羽的不同性格可能造成的结局,进而启迪学生多样的思维,锻炼语言表达。
问题4、文中还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简略说说他们的性格。
设置这道题目的有二:一是全面把握本文中的性格鲜明的人物的需要;二是突出四组人物的对比塑造,为总结人物刻画方法作伏笔。
3、总结方法
由于前一部分的铺垫,学生会比较容易地归纳出在矛盾中和对比映衬中刻画这两条,而在初中学过的《孔乙己》等小说中刻画方法也会使较多的学生联想到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是使人物栩栩如生重要方法这一条,所以学生自己就可以很快归纳出来。并把这种描写的方法与学生的写作结合起来,加以指导。
附板书设计 (也可再启发学生按出现的、不同的人物性格,自己横向的设计一个板书)
无伤叛主告密
(鸿门宴由来) 范增力主进攻
鸿 开 端 项伯夜访张良
刘邦拉拢项伯
刘邦卑词"谢罪"
门 发 展 范增蓄杀刘邦
(鸿门宴斗争) 项庄奉命舞剑
高 潮 项伯翼蔽沛公
樊哙闯帐护主
宴
(宴后余事) 刘邦逃席至军
结 局 张良留谢项王
刘邦被诛无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