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13《春之声》学案(1)(粤教版必修3)
语文:3.13《春之声》学案(1)(粤教版必修3)第2页

  ※ 两种空间形式的对比

  主人公岳之峰,在一个闷罐子车的小空间里联想着世界的大空间,在一个半明半暗、嘈杂拥挤的环境里,联想着一个现代文明世界,在时来运转的时候联想着昔日的命运多艰的日月。这小与大、嘈杂拥挤与现代文明、几十年的坎坷多艰与一旦时来运转,两者之间的不对称,在他心理上造成一种张力,一种躁动不安的张力,这种心理张力直接诉诸读者的感觉,产生比较复杂的艺术触动,因而在心理上与读者产生共鸣。

(二)《春之声》分析

  《春之声》是王蒙在经历30年坎坷生涯以后,在创作中大胆借鉴"意识流"手法用以表现日益复杂的生活和情感的代表性作品。

  王蒙思想敏锐,非常关注社会变革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的心灵的变化,在以《春之声》为代表的80年代初期创作的一批小说中,他一方面继续发扬50年代关注现实、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一方面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作了大量探索。新时期的王蒙密切地注视着社会转型期各阶层、各方面、各色人等的变化。为了表现这种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的生活,以及透过生活表象折射出的人的心灵状态的积极而微妙的变化,王蒙打破传统小说的结构方法和叙述手段,借鉴"意识流"的创作手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春之声》的主题是歌颂新时期我国社会生活的新转机。小说通过出国考察归来的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春节期间乘坐闷罐子火车回乡探亲一路上的见闻和联想,反映了我国方方面面活跃的。旧交替、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剪影和人民心中涌动着的创造欲望。乘坐闷罐子车旅行是令人不快的,这种恶劣的条件与岳之峰刚考察归来的心境有着巨大的反差。在狭窄的空间里,主人公的思绪漫无边际地跳跃、遨游。西北高原的黄土,广州人凉棚下发出丁冬

清音的三角形瓷板;站前广场丰富的土特产,极"左"年代物质的匮缺;破旧落后的车厢,崭新的车头;令人气闷的空间,令人兴奋的进口录音机和高雅的德语歌曲;拥挤的旅客,慕尼黑的歌剧院;闹哄哄的眼前的现实场景,平静的童年生活;中国、外国;历史,现实;城

市、农村......-系列对比现象通过岳之峰的联想产生联系,营造成-个自如的超时空心理空间,反映了广阔的生活面。色彩斑斓的点点滴滴刺激着岳之峰的感官,渗入他的思绪,主人公的心中交替更迭着对历史的反思,对现实的忧虑,对未来的希冀,有感慨,有失落,有忍耐,有欣慰。最终,主人公怀着开朗、乐观的心情结束了这趟闷罐子车的旅行。"他好像从来还没有听过这么动人的歌。他觉得如今每个角落的生活都在出现转机,都是有趣的,有希望的和永远不应该忘怀的。春天的旋律,生活的密码,这是非常珍贵的。"

  《春之声》在艺术手法上的大胆创新,表现在采用意识流手法,以主人公岳之峰为中心点,以大量感官印象引发自由联想,以人物的意识流动为结构线索,形成"放射性"布局结构,多线条、多层面、多视角地在过去、今天、未来之间来回转换,从而大大拓展了现实空间,加快了心理流程的速度,扩展了小说的容量,同时与五光十色、变化频仍的现实生活保持和谐。如作品写岳之峰听见人们在抱怨车厢的拥挤时,产生的一系列自由联想:连自行车都没路的过去;莱茵河高速公路两旁的景色;法兰克福的孩子和花朵;西北故乡的丁香、柳哨、黄鹂、野菜、野兔、小生灵;革命成功前夕学生大联欢;早春二月纯洁的初恋,如酥的春风里小声呼唤心爱女孩的名字;金鱼和田螺、荸荠和草莓、孵蛋的芦花鸡、山泉、榆钱、返青的麦苗、成双的燕子,一连串事物由自由联想连接在一起,看似互不相干,实际上在一个内在的点上相似或相关。这一连串的联想最后归于"春天的力量",正是由这段精彩动人的联想自然引出《春之声》的主旋律。

王蒙在艺术上的新探索,是由所要表现的内容特征决定的。作品借鉴了意识流的手法,而不是纯粹意识流小说;注重心理探索,但不排斥描写客观环境和人物行为;大量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