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4.1.1《烛之武退秦师》学案(2)(苏教版必修三)
语文:4.1.1《烛之武退秦师》学案(2)(苏教版必修三)第2页

  辞劳苦。"

  6. 告别;离开。李白《早发白帝城》诗:"朝辞白帝彩云间。"

  7. 古代的一种文体。曹丕《典论·论文》:"王粲长于辞赋。"

  1.1. 边远的村邑,边疆地区。彭端淑《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2. 鄙陋,鄙俗,鄙琐。《左传·曹刿论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 轻贱。《孔雀东南飞》:"人贱物亦鄙,不足留后人。"

  4. 鄙薄,轻视。司马光《训俭示康》:"孔子鄙其小器。"

  5. 自谦之词。王勃《滕王阁序》:"敢竭鄙诚,恭疏短引。"(恭疏短引:恭敬地写了这篇短序。)鄙人、鄙夫:①村野百姓,乡下人。《战国策·荆轲刺秦王》:"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②自我谦称。表示鄙陋。马中锡《中山狼传》:"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

  1. 幽深精妙。《荀子·解蔽》:"养一之微,荣矣而未知。"

  2. 隐秘。《列子·说符》:"人可与微言乎?"

  3. 昏暗不明。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诗:"入舟阳已微。"

  4. 细心;小。《孟子·公孙丑》:"具体而微。"陆龟蒙《记事》诗:"固自婴微恙。"

  5. 轻,轻微。《庄子·养生主》:"动刀甚微。"

  6. 卑贱。《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始微时与萧何善。"

7. 衰败。《论语·季氏》:"三桓之子孙微矣。"

8. 亏,缺。张华《女史箴》:"月满而微。"

9. 伺察。《汉书·郭解传》:"解使人微知贼处。"

  10. 暗暗地。《史记·魏公子传》:"(候生)微察公子。"

  11. 略,稍微。苏轼《江城子》词:"鬓微霜。"

  12. 无,没有。《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13. 不仅,非但。《汉书·赵充国传》:"微将军,谁不乐此者?"

  14. 古度量单位。十纤为微,十微为忽。亦以指极微小的量。《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1. 往,前往。《战国策·赵》:"齐闵王将之鲁。"

  2. 用。《战国策·齐》:"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

  3. 代词。①他;他们。

  《三国志·诸葛亮传》:"愿陛下亲之信之。"②其,他的。《左传·僖二二年》:"子文以为之功,使为令尹。"③这,此。《庄子·逍遥游》:"之二虫又何知?"④用于自称,我。《史记·滑稽传》:"至为河伯娶妇时......幸来告语之,吾亦往送女。"⑤用于对称,你。《新序·义勇》:"子不吾与,吾将杀子,直兵将推之,曲兵将勾之。"

  4. 副词。①已经。《国语·晋》:"八年之谓多矣,何以能久!"②便,就。《吕氏春秋·功名》:"见利之聚,无之去。"

  5. 介词。①在。《说苑·权谋》:"防事之未萌,避难于无形。"②对,对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也。"③以,由于。《淮南子·缪称》:"膏烛以明自铄,虎豹之文来射。"

  6.连词。①表并列。和,与。《战国策·赵》:"昔鬼侯之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②表顺承。而。《老子》:"玄之又玄。"③表层进。尚且。《管子·戒》:"今夫易牙,子之不能爱,将安能爱君?"

7.助词。①相当于"的"。《左传·哀六年》:"谁非君之子?"②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