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A版必修四意识的本质 教学设计
2018-2019学年人教A版必修四意识的本质 教学设计第2页

(图片:自然界的"岩石风化"、"水滴石穿"等现象。)

地球上最早存在的无生命的无机物,尽管还没有感觉、意识,但都具有简单的反应形式。这是一种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反应过程,是没有选择性的、完全被动的反应形式。

第二阶段是低级生物对外界刺激的感应特性。

(图片:1.向日葵总是面向太阳的方向,2. 蚯蚓受到刺激后的反应。)

无机物经过长期的发展,产生了有机物,出现了生物反应形式。在植物和低级动物身上,这种反应叫刺激感应性。应激性和反应特性的区别是具有了为了维持其生存而趋利避害的选择性,这就表现了一定程度的主动性,从此掀开了地球进化历史上新的一页。

第三阶段级是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图片:1.狗见到食物会分泌唾液。)

随着低级生物向较高级动物的发展,产生了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并在刺激感应性的基础上,形成较高级的反应能力,就是动物的感觉。动物的感觉是一种较高级的反映形式,它大大提高了动物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的能力。

问题探究一:

(1)这些反应与人的意识是什么关系?

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

(2)动物的心理为什么不能发展为人的意识?

动物心理不能发展为人的意识,其根本原因是它们缺少参加劳动,进行社会交往的实践。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人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但纯粹的动物心理并不会自发地形成意识。

劳动和社会交往不仅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需要,而且还提供了可能。在劳动过程中促进了人脑的生成,促进了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可见,劳动创造了人,也促使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促进了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展示案例):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狼孩的故事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这件事告诉我们:只有当人类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客观存在才能通过人的实践作用于人脑并形成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才有了意识。如果脱离社会实践,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就不会形成人的意识。

因此,意识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