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进一步理解了诗的第一章的内容,请大家再朗读第一章,读时请大家注意标点符号,把握感情,第一层叙述,句号"。"气氛沉闷,语气平直,深沉;第二层责问,问号"?"两个"胡"字问得有力,要重读;最后一层反语讽刺,感叹号"!"语气上先抑后扬,读出讥讽的味儿,齐读第一章。
四、研读。
1.为前后两层各拟一个小标题。 "河边伐檀""议嘲君子"
2.读第二、第三章。第二、三两章与第一章有很多对应词,试找出来。
檀-辐、轮; 干-侧、漘;涟-直、沦; 廛-亿、囷;貆-特、鹑;餐-食、飧
比较这些对应词的微小差别:辐,车条;轮,车轮,这构成了劳动的先后程序:伐木--制辐条--輮车轮。涟,水波;直,波平;沦,小波。造车用的不同材料,不同的景,不同的物,不同的量词,不同的动物,用词的变化,扩展了诗的内容,加深了诗的含义,其它各组对应词意义基本相同。这种在诗中语句基本相同重复咏唱的方法叫重章叠唱,至于其它文学样式有类似现象,那可能是一种借鉴吧。这种重章叠唱我们不仅不觉得重复啰嗦,反而感到这样反复咏唱,有强调主题,深化感情的作用。
(1)师:请同学们根据用词的变化,谈谈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生答,师明确:"不稼不穑"的统治者占有粮食,"三百廛""三百亿""三百囷",但是他们"不狩不猎",庭院中挂满了"貆""特""鹑"。这些粮食,飞禽走兽,都是劳动者"伐檀""伐辐""伐轮"的劳动创造出来的。不劳而获,劳而不获,鲜明的对比,使我们认识奴隶社会阶级严重对立,剥削异常残酷的黑暗社会现实,劳动者自然发出的责问和讽刺,表现了奴隶们的反抗方式!)
(2)师:这三章的内容、句式、结构大体相同,这种方式是重章叠唱,在重复节拍和回环咏叹中升华情感,增强音乐感,读起来流畅自然,这是《诗经》表现形式的特征
3.现在有人要为《伐檀》画插图,你认为第一章该如何配图?请用几句话将图面介绍出来。
4. 归纳《伐檀》
师:《伐檀》鲜明的思想内容,重章叠唱的形式,赋兴的表现手法都体现了《诗经》的特点。《伐檀》尖锐的揭露、讽刺了统治者不劳而获、残酷剥削的罪行,表现了奴隶们强烈的反抗精神。
艺术上,这首诗在直抒胸臆的同时,又注意让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诗歌的形象结合。诗首先描绘了伐木场及其周围的自然景色,壮阔的劳动场面和优美的自然景色引发了伐木者对剥削者的愤怒与仇恨,思想感情和诗的形式融为一体,在具体的形象中显现了诗的主题。
本诗句式参差灵活,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的句式交替使用,使叙事、写景、抒情的功能得到很好的发挥,显示了自由活泼的语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