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1 专题4第1单元 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第2课时) 教案
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1 专题4第1单元 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第2课时) 教案第2页

 3、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虽然酸的通性、浓硫酸的部分特性已在初中化学里较为系统的学习过,但作为氧化性酸的强氧化性,是浓硫酸的最主要的特性,学生从本课才开始接触,因此,使学生掌握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不但使学生全面掌握硫酸的性质,而且为今后学习硝酸等强氧化性酸的性质打好基础。所以,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是本节的重点。

强调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并不是说一般的酸没有氧化性,而这一点恰恰是学生在学习中难以理解,容易混淆的地方,加之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又常常涉及部分被还原的问题,使这一概念复杂化,故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是本节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化学知识是通过他们的主动活动自己建构的,每个学生建构的化学知识都有其个性特征。教师应开发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能够给学生提供真实化学过程和现象、能够使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的学习过程并能够适应不同学生发展。本节内容是建立在初中"常见的酸--硫酸"基础之上的,稀硫酸的酸性和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等知识,学生在初中已学过,而且学生又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这些对学生学习浓硫酸的强氧化性起了铺垫和支持作用。

   本课时教学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对比"的学习方法。如利用氧化还原知识分析稀硫酸与锌、浓硫酸与铜的反应,进而明确"氧化性酸"与"酸的氧化性"的区别,突破难点。关于浓硫酸部分被还原问题,在学习实验室制氯气时,浓盐酸在反应中就是既表现还原性,又表现酸性,与已有知识进行联系对比也能迎刃而解。通过浓硫酸与饱和硫酸铜溶液混合时的现象与"黑面包"实验进行对比,区别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等。

三、教法分析

本节课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教材一看就明白,真正理解和应用却困难,若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学生既掌握不了知识,也会觉得乏味,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能充分的体现出来。

为达到教师、教材与学生三方的和谐统一,我在仔细分析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把本课设计成"四自"课型:自己组合、自主思维、自主实验、自行总结。"自己组合"意味着学生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可以选择配合默契、性情相投的合作伙伴,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自主思维"是因为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兴趣、能力以及思维方式各不相同,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较大的自主空间,任其发挥,如果过多地干预,势必会扼杀个性和创造力。"自主实验"、"自行总结"是指给学生提供均等机会,使每一位学生的才能、潜力都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