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呢?为何就介绍这三个部门呢?
学生各抒己见,但预计学生不一定能真正理解这个问题。教师适时进行点拨明确。"因为,这三个部门与农耕经济联系密切。冶金业为农业提供生产工具,纺织业为农民提供衣物,陶瓷业为农业提供日常用品和储存器物。"从而,教师先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第一个特征:就是服务于农耕经济,受农耕经济的制约。但教师可以在这里不明确指出这个特征,为以后明确埋下伏笔。
目标二--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
* 合作探究: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结合学案中的表格,合作探究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
经营形态 发展概况 经营方式 产品特点 流通方式 家庭手工业 和小农经济相伴而生,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 农户的副业 主要供自己 消费和缴纳赋税 剩余部分出售 官营手工业 西周到明代前期一直占据 主导 地位 官府统一管理、集中、大作坊 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资金雄厚、不计成本;分工细密 不在市场流通 私营手工业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明中叶以后占据主导地位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主要供民间消费, 在市场流通
为了加深学生理解记忆,教师可以实用投影仪投放三段材料,引导学生加深理解。
材料一 方今其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汉书•贡禹》
(1)"三服官"和"东西织室"属于哪种手工业经营方式?据所学指出其存在的弊端。
经营方式:官营手工业。
弊端:原料由官府提供,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1分)强制工匠服役,引起工匠不满。
材料二 周朝实行"工商食官"制度。......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管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