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齐人未尝赂秦 未尝:不曾
B.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不免:免不了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是故:因此
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革灭:消灭
【解析】 不免:不能幸免。
8.作者说"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的根据是什么?选出全能说明这一原因的一项( C )
①齐人勿附于秦
②斯用兵之效
③李牧连却之
④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⑤智力孤危
⑥三国各爱其地
A.①②④⑥ B.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①③④⑤
9.对这一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作者认为齐国的失败是因为"与嬴而不助五国"。
B.作者申明了燕赵"用兵之效"而"用武不终"的后果。
C.作者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
D.作者假设齐、燕、赵"反其道而行之",灭亡与否就无法估计了。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译文: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邯郸就成为秦国的一个郡了,可惜它们使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__
(2)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译文:如果当初韩、楚、魏三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人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行刺秦王,赵国的名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如果跟秦国人相较量,(结局)或许还不容易估量。__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