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1 重要"历史概念"解读
1.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沿用到清末,王先谦在《汉书补注》中记载:"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三省六部制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时,又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加强了皇权与中央集权,削弱了相权。
2.行省制度
行省制源于元朝,明清两朝得到发展,最终影响了现代中国的行政体制。行省制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该体制有三个特点:行省性质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行省制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
1.(2012·山东文综)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相权一分为三;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行宰相权,宰相的权力进一步被分割,这些措施都达到了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故选B项。A、C、D三项与题干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