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三1.1体味文化 教案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三1.1体味文化 教案第3页

 四、"析"文化。

  1、文化的含义

  (1)文化的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文化的外延:

  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和非意识形态的部分(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

  多媒体展示:

  文化与文化现象不能等同,文化是对文化现象的抽象概括。

  2、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不是自然现象)相对于自然界而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有了人类才有文化(人=动物+文化)

  〈合作探究〉

  展示图片:提问古树古堡是文化吗?将古树古堡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能称得上文化吗?两者有什么区别?

  (2)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比较:文化与文明

广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视频:出游莫忘文明

(3)从物质载体与精神文化的关系看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

   1. 学生看书, 分析"文化"有几层含义?

2 、简要比较文化现象与政治现象、经济现象的不同点。

3 、分组讨论为什么将古树古堡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后能成为文化,师生共同探究,得出结论:

 古树古堡本身不能称之为文化。将古树古堡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则属于文化。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纯粹自然的东西,而后者是经过人的实践活动,经过人的劳动,渗透了人的精神活动,成为人的精神活动的产品,因而成为文化。

4、视频思考:

我们许多同胞到底缺什么?应该怎样解决?

师生共同探究,得出结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通过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受文化。

对于广大国民要加强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和道德宣传,切实提高国民素质。

文化是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

  文化与自然相对,重点强调"化"的过程;文明:与野蛮相对,主要指"明" 的结果。文化发展中的积极成果就是文明。 以"析"的方式来比较文化与文化现象,进而深刻理解文化的内涵,突出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人的一种素养。 三

文化的力量

 五、"议" 文化。

1 .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文化的外延)

2 、思考:我们的生活是否可以离开文化?文化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文化对我们国家又有何深远的意义?

3.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1)2016年8月13日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联合举行启动仪式,正式启动"打击网络淫秽色情 打造健康网络环境"暑期行动,并邀请各大电信运营商及知名网站共同签署了《互联网站抵制淫秽色情承诺书》。

为什么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

(2)1920年《共产党宣言》第一中译本出版。青年毛泽东潜心研读后,完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他说:"从此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历史上,马克思主义帮助无数有志青年成长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如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等。

  结合材料(1)、(2)讨论:文化对个人成长有何影响?

(3)在欧洲,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直接催生了列宁主义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此以后中国的面貌为之焕然一新。

(4)《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这必将成为我国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精神力量。

思考讨论材料(3)和(4),说说文化会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1.大家熟知的文化形式有哪些?  学生畅所欲言(略)。

 诸如神话文化、诗歌文化、戏剧文化、音乐文化、绘画文化、影视文化、饮食文化、花鸟文化、体育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网络文化、科技文化、服饰文化、节事文化、武术文化等。(可见,生活离不开文化)

2.〈合作探究〉

  为什么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

  结合材料(1)、(2)讨论:文化对个人成长有何影响?

〈形成意念1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

3. 〈合作探究〉思考讨论材料(3)和(4),说说文化会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形成意念2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结合"扫黄打非"、《共产党宣言》、《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来讨论文化的意义,认识文化的力量.

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出发,回归生活,留给学生一些空间和问题,自主学习、合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