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一头长白发,满脸皱纹,在孩子面前挂着笑意。不管是模仿大姐姐还是为了有灶糖吃,不管是拿糖哄小姑娘还是长大真的去接他,在"我"毫无顾忌地向卖灶糖老汉表白心愿的那段对话描写中,我们看到了天真幼稚、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和充满爱心的老汉两颗纯朴善良的心灵的沟通,我们看到了一种充满真诚、没有遭受污染的纯真之情。后来, "我"到了认真拣麦穗的年龄,卖灶糖老汉也不再开那玩笑,老人背脊越来越弯、步履更加蹒跚,最后终于老去了。虽然"我"童年的梦最终破灭,令人辛酸,但是"我"曾拥有的"真的疼爱"却引起"我"对卖灶糖老汉的深深思念。与其他农村姑娘不同的也正是在于这里--我的梦虽破了,但我还有怀念存在。
⑶精华鉴赏和问题探究
作者为什么要写旧时农村姑娘拣麦穗的特定风情 ? 为什么要描述"我"在拣麦穗中与卖灶糖老汉的交往?
通读全文以后我们不难发现,前者是一个广阔的大背景,在这个表面美好,实则灰暗的背景下,作者不仅巧妙地暗示了世俗婚姻的愚昧和广大农村妇女在爱情婚姻方面的不幸,更哀叹了人生美好事物的易逝--连自己都不自觉地就放弃了,就象那些农村姑娘一样。这也是全文的情感基调。而后者表现的是一个具体的"个案",表达的是一个天真烂漫幼女纯真的爱心。
对比描述两种美梦的破灭,我们不难发现,两种美梦实际上有着巨大的反差。"烟荷包"是全文中的一个重要细节。它既是"我"学着其他农村姑娘的样子编织梦想的开始,是我纯真幼稚的梦想的寄托,又是梦想破灭时,"我"心中仍然不灭的对至真、至善、至美的人间情感孜孜以求的信念的寄托。那个象猪肚子一样"烟荷包"虽然找不到了,但是,对比那些忘记了梦想,不再梦想的农村姑娘,"我"还有"梦":真的"烟荷包"不知丢到哪里去了,然而,"我常常想念他",可见,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纯朴的感情,"我"还有留念,不曾忘怀。而这种纯朴的情感,不正是当初"我"缝制"烟荷包"时寄托在其中的感情内核吗?因此,在全文中,"烟荷包"不仅是照应全文,是"我"的情感寄托的前后呼应,它还是"我"梦想犹存,追求仍在的一个象征,是"我"与其他农村姑娘相比,没有成为一个悲叹的重要区别。在文章的最后, "烟荷包"中所寄寓的情感内涵已远远超出了一个农村小姑娘的幼稚幻想,它既代表了作者对自己纯真童年的缅怀,也代表了作者对人类美好情感和美好事物终究会逝去的惆怅,还代表了作者对于逝去的美好的一切仍然抱有的不灭的怀念与追求。教学时,要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还可以展开讨论,集思广益,体会文中丰富的、多层次的感情内涵。
2 .习题解说
⑴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理解文章的情感,找准全文的情感基调。
参考答案:参见精华鉴赏和问题探究。
⑵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把握细节,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互动的内涵。
参考答案:所谓"物是而人非"。作者在这里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失落与惆怅。
1 .这里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2 ."小火柿子"在这里象征了自然界中那些生命力顽强的美好事物,它们历经风雨,不改本色。
3 .结合全文,在"小火柿子"上,作者寄托了她心中永远不灭的梦想--对人与人之间的至真、至善、至美的纯朴感情的向往与追求。
⑶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理解文章的丰富的、多层次的情感。
参考答案:见精华鉴赏和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