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原因进行反省并著书立说。
新旧交替,矛盾尖锐--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
(二)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1、明朝后期--"离经叛道"的李贽
(1)、李贽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
教师活动:教师介绍李贽的生平及独特个性,并在课件中准备了一张李贽的名片,包括图片、生平、代表作或名言名句。
李贽:(1527-1602),号卓吾,福建泉州人,明朝后期反封建专制启蒙运动的先驱,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自称"异端"。青年时代生活困乏,到处奔波。中年后做过二十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晚年毅然辞官,专事著述和讲学。后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迫害致死,著作被列为禁书。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形成了李贽"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2)、李贽的思想及代表作--《焚书》《藏书》等
合作学习1:李贽的进步思想主张
教师活动:展示材料,这两段文字主要反映了李贽怎样的思想观点?
材料一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焚书·答耿中丞》
材料二 李贽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平等的。尧舜同普通人一样,每一个人都是圣人。种地、做生意,一切谋生活动,都是普通人的物质利益,这些就是道。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谓圣人不欲富贵,未之有也"。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纲常礼教的道学先生,也不过是借理学这块敲门砖来为自己谋取高官厚禄罢了。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并归纳。
教师归纳:
(1)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提出了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理论,反对将孔子和儒家经典神圣化((反权威);批判道学家的虚伪(反正统),强调正常人的私欲(尊人性)。
(2)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反对男尊女卑,追求平等,强调个性发展(倡人性)。
合作学习2:李贽的进步思想影响
材料一 (李贽学说)"最能惑人,为人所推,举国趋之若狂。""今日士风猖狂,实开于此。全不读'四书'本经,而李氏《藏书》、《焚书》,人夹一册,以为奇货。" -- 朱国桢《涌幢小品》
材料二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
教师活动:展示材料,两段材料反映了李贽的进步思想对当时、后人产生哪些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并感悟。
教师归纳:①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具有进步意义;②将矛头对准封建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③是明清时期反封建专制主义启蒙运动的先驱,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
【设计意图】 通过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基本的自学能力。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