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另一条路是朝前走,可是那儿又有巨人一样的大树挡着路,那些有力的桠枝紧紧地抱在一块儿,纠曲的树根牢牢地生在沼地的粘泥里。这些石头一样的大树白天不响也不动地立在灰暗中,夜晚人们燃起营火的时候,它们更紧地挤在人们的四周。不论是白天或夜晚,在那些人的周围总有一个坚固的黑暗的圈子,它好像就想压碎他们似的
③更可怕的时候是风吹过树梢、整个林子发出低沉的响声、好像在威胁那些人、并且给他们唱葬歌。
④四周是一片黑暗,他们每一步都碰见泥沼张开它那龌龊的、贪吃的大口,把人吞下去,树木像一面牢固的墙拦住他们的路,树枝纠缠在一块儿;树根像蛇一样地朝四面八方伸出去。
⑤可是有一会儿在林子的上空来了大雷雨,树木凶恶地、威胁地低声讲起话来。林子显得非常黑,好像自从它长出来以后世界上所有过的黑夜全集中在这儿了。
⑥树林一直不停地发出 低沉的声音,来响应他们的叫嚷,电光把黑暗撕成了碎片。
明确:作者采用铺饰、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来描写环境,与一般的对环境的描写不同之处在于作者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极力渲染了环境的恶劣,预示着摆在主人公面前的困难极其强大,困难越大人物的性格越鲜明。
(六)人为方面的困难,在他面前是一群自私自利、胆小怕事、毫无责任感可言的族人。
要把这样一群人带出森林是一帆风顺的吗?作者是如何设计情节的,请生筛选出变化过程中重要词语。
讨论明确:"快乐,强壮、勇敢"--"衰弱、恐怖"--"和谐、相信"--"抱怨、围攻"--"践踏"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理清小说的情节,学习小说通过一波三折的情节来表现小说主题的方法,同时在对比中赏析丹柯的人物形象。
6、 在拯救族人的过程中他的英雄形象是否发生变化?
可以说变:内心有过波动;
族人开始抱怨时,丹柯是快乐而安详的
族人怨恨审问时,丹柯也有所埋怨、责怪
族人生气诅咒时,丹柯怒火燃起
族人兽性爆发时,丹柯心里产生了苦恼
可以说不变:他坚持着把拯救族人做为自己最强烈的愿望
小结:在困境面前的情绪波动让我们看到丹柯终究也是族人中的一员,他也会有常人的痛苦。他的坚持尤为可贵,只是因爱与责任他战胜了自己。 情节的曲折发展让英雄的形象逐渐高大的同时更贴近真实。 --以情节的一波三折来突现主题
(七)面对这样的一波三折,丹柯有没有动摇?从丹柯的话中挑选出自己感触最深的一至两句,在小组中交流,成员推选出讲的最好的一个人发言并跟大家交流意见。
参考: ①"你们不能够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什么事都不做的人不会得到什么结果的。为什么我们要把我们的气力浪费在思想上、悲伤上呢?起来,我们到林子里去,林子是有尽头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我们走!喂!嘿!" (首先丹柯的这句话体现了这群族人胆小、懦弱的本质,其次体现了人物本身勇于实践的精神,他坚信森林一定有尽头。)
②"我有领导的勇气,所以我来领导你们!可是你们呢?你们做了什么对你们自己有益的事情呢?你们只是走,你们却不能保持你们的气力走更长的路!你们只是走,走,像一群绵羊一样!" (对于这群族人丹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通过丹柯对族人的批评认识到实践和合作精神的可贵。)
这一环节主要是进一步感受丹柯身上的实践精神和献身精神,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通过交流让大家走进同学的内心世界。
(八)最后丹柯用自己的燃烧的心照亮了这一群自私自利的族人前进的道路,他的举动得到理解了吗?从文章中筛选出信息。
明确:充满了希望的快乐的人们并没有注意到他的死,也没有看到丹柯的勇敢的心还在他的尸首旁边燃烧。只有一个仔细的人注意到这个,有点害怕,那脚踏在那颗骄傲的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