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版的《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自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法掠受杀,百姓死者,几二千万人。" 1933年版的《复兴历史教科书》:"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进一步想推翻满清,实行民族革命。" A.史料选取不同 B.史观运用不同
C.内外时局不同 D.社会性质不同
解析 两部教科书关于太平天国运动选取的史料不同,但这并非主要原因,史料选取的不同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故A项错误;史观运用并非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6年的教科书维护清政府的统治,自然对反清的太平天国运动持批评否定态度,而太平天国的革命精神符合国民政府的民族主义,故C项正确;1906、1933年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相同,故D项错误。
答案 C
4.(2019·重庆主城模拟)从武昌起义至民国二年底,"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据统计,当时全国公开成立的团体达682个,其中政治党团体312个。这种现象说明,该时期( )
A.政党政治在中国的确立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主政治成为时代潮流 D.专制主义已被彻底根除
解析 根据所学辛亥革命后《临时约法》规定人民有结社的权利,而"当时全国公开成立的团体达682个,其中政治党团体312个"体现了人民践行结社权的热情,是民主政治的表现,故C项正确。
答案 C
5.(2019·江西师大附中模拟)有学者指出,民国初年破旧而又未能立新,社会陷入严重失范状态,只有实行具有一定现代导向的过渡性强权统治,才能渐进地从封建专制过渡到现代民主。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以上材料说明( )
A.孙中山可依法承担立宪下的皇权
B.权威人物上台有历史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