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鲁科版选修3-1 2.4 电容器 电容 教案
2018-2019学年鲁科版选修3-1 2.4 电容器 电容 教案第3页

 二、电容器的工作原理

介绍实验装置:

图2的实验装置在传统实验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将原实验中的小灯泡换成了石英钟,使原只能通过亮暗定性比较充入电荷多少变为通过放电时间长短定量比较。

(1)演示实验:演示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将s掷a,用1.5V干电池对2200uF的电容器充电,然后将s掷b,观察放电时间现象;

(2)动画演示充电过程

思考1:电荷为什么会移动?而且还要绕远路?(电视差,绝缘)

思考2:充完电后为什么又没有电荷移动了?(电视差相等)

思考3:充电后电容器两极板的带电特点(带等量异种电荷)

思考4:电容器的带电量是指(一个极板所带电量的绝对值)

思考5:充电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电能转化为电场能)

(3)动画演示放电过程

思考1:放电后两极板上的电荷哪去了?(相互中和,电容器不带电)

思考2:充电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电场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

小结电容器的工作原理:

电容器充电后可以储存电能,需要时再将电场能释放出! 观察充放电过程思考并回答问题 使学生很直观的观察到电容器确实充入了电荷 对照实验,观看动画演示,思考并掌握充放电的实质 因为充电过程瞬间完成学生很难掌握充放的电实质通过动画演示可以还原充放电过程使学生真正了解充放电 三、电容

请学生设计实验比较两个不同电容器存储电荷的本领。

实验原理:控制在电压相同情况,对不同的电解电容器充电后,经过石英钟放电,通过指针显示的放电时间的长短半定量显示容纳的电荷量。

设计实验,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用1.5V电压对1100uF,2200uF的电容器充电,然后通过石英钟放电,记下放电时间t1和t2;然后换用3V电压,重复上述实验,记下放电时间t3和t4,并填入表格。 分组合作实验,

记录数据。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