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愚公移山》教案
教科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愚公移山》教案第4页

人员少:只有五个人,愚公,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劳动艰苦:"叩石垦壤"。

工具简陋:"箕畚"。

路途遥远:"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教师设疑三:面对愚公移山这一事件,不同人物有不同看法和表现,文章中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请同学们总结出文中的对比。

合作探究,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⒈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的对比。

愚公之妻:"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之妻的怀疑是从关心出发,提出实际问题,语气较轻。

智叟:"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智叟是讥笑、责难,阻止愚公去移山。

⒉愚公和智叟对待移山的态度的对比。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智叟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他没有看到人力的巨大力量。愚公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看到人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

这种对比的写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同学们在写作文时也可以尝试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人物。

教师设疑四:移山结果如何?表现了愚公的什么精神?

明确:

结果: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精神:挖山不止的执著精神,伟大的气魄和坚强的毅力。

教师设疑五:太行、王屋二山最终是靠神的力量移走的,能否因此认为愚公是无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