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鲁教版必修四《六国论》教案14
2018-2019学年鲁教版必修四《六国论》教案14第2页

论》和《六国论》。

《六国论》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古人写议论文时常常讲究起 承 转 合,注意它的行文思路。

议论文有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方式。

介绍作者

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儿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

(三)课文分析

第一次诵读课文,标出不认识的字,词,句,对课文作整体上的把握,大致了解全文行文思路。

集体朗读第一段

思考问题:1 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2 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阐释中心论点的?①赂秦力亏 ②不赂失援

集体朗读第二段

思考问题:1 第二段里作者是承接第一段哪个论点来阐述六国灭亡原因的?赂秦而力亏

2 作者是怎样展开论证的?有几层意思?

提示:"较"...对比论证

四层对比:攻取--受赂 战败--赂秦

创业艰--不珍惜 纷割地--秦又至

两个结论:①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3 这里说的主要是哪几个国家? 韩 魏 楚

集体朗诵第三段

思考问题:1第三段里作者是承接第一段哪个论点来阐述六国灭亡原因的?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赂失援)

2 齐 燕 赵 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注意: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之相较,或未易量。全文的转折

朗诵第四,五段

思考问题:作者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解释"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步步蚕食。

为什么要得出这样的结论呢?得出这样的结论有何现实意义?

以史为鉴,结论最终是要为现实服务的。苏洵旨在告诫北宋统治者"封天下之谋臣,礼天下之奇才",改"赂"为"战",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